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照護、住居與社區
Caring, Housing, and Community 
開課學期
105-2 
授課對象
社會科學院  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 
授課教師
陳怡伃 
課號
SW7044 
課程識別碼
330 M2520 
班次
 
學分
3.0 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選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三2,3,4(9:10~12:10) 
上課地點
 
備註
上課教室為社會社工系館104教室。與黃舒楣合開
總人數上限:36人
外系人數限制:5人 
Ceiba 課程網頁
http://ceiba.ntu.edu.tw/1052SW7044_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本課程尚未建立核心能力關連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此課企圖透過「照護」(caring)和「住居」(housing)來重新思考人與人的關係以及社區的樣貌。整合依存地景(carescapes)、以社區為本的照顧服務(community-based care)等學理討論,應用設計、規劃及組織等工作方法,帶領學生從實際的社區中找尋各種實踐的可能性,學習方式兼顧學理傳授、案例研討與實務操作。課程內容包括三個部分,依序是照護的社會建構、住居安排與照護政策、社區中依存關係的重建。

  第一個主題是「照護的社會建構」,以文獻論述的閱讀與討論為主,業師分享真實案例為輔,建立理解和拆解相關議題的共同語言。照護包括無償勞務、醫療、社會服務和再生產需求,常以兒童、少年、老人、身心障礙者為對象。照護往往被邊緣化為家庭責任或女性天職,而由個人無償承擔,或被商品化為機構服務或勞雇關係,而與公共生活脫節;作為公共議題,討論照護需要處理到性別、階級、種族、國界有關「界線」的課題,必須面對正常與不正式、合法與非法、有價與無償等身份認同標籤,也無法規避個人、家庭、社區與正式組織的多元角色,所以此部分的課程內容將跨越女性主義、都市研究、照顧倫理、多元文化及反壓迫觀點等議題。

  第二個主題是「住居安排與照護政策」,這部分課程將以影片和文本切入國內、外的相關現況,同時結合台北市萬華地區的社區參訪及踏察,開啟學生在國際視野和在地關懷。全球城市如香港、新加坡生產了排除依存關係的種種空間形式,照護商品化、照護離境化、居住外流化等現象;照護地理學及相關空間實踐研究揭示,照護選項、家庭角色、社區空間之間的互動深深影響著人們的生活。在台灣,結合照顧、產業與社會網絡的傳統生活方式也逐漸在現代社區消失,福利社區化政策欲活化在地組織的照顧能量,卻陷入專業化和標準化困境,而難以回應個人、家庭和社區的不同處境。以長期照顧為例,近期實施的長照2.0政策欲推展並銜接各級服務,讓每個老人都能就近取得在地老人所需要的支持,然而實施方式和預算財源至今仍未明確,各地方政府和承辦的民間單位只能各憑本事。攸關生、老、病、死的照護何去何從?

  最後進入「在社區中重造依存關係」的實踐層次。課程將以台北市萬華區為場域,由在地蹲點的工作者協助引介,進入老台北人世居的加蚋仔、住商貧富混雜的南機場等社區,由街巷、店家、老宅、新樓、公園、機構等空間中觀察照護的安排,從店家、居民、社區團體、地方政府機構等人士口中了解人們對照護的想像與實踐。同時,透過學生分組異質成員的觀點激盪,運用課堂內外所學,設定一個照護需求,整理田野及文獻資料於期中提出評估報告,期末構思出結合在地觀點、社會正義與照護倫理的提案,由業師、社區人士及本課師生提出回饋。 

課程目標
學生在完成此課程後應能夠
(1)具備對於照護相關議題的社會關懷;
(2)從全球化和在地脈絡理解相關價值與政策的討論;
(3)批判性評估照護相關的住居安排與社區發展;
(4)運用社區設計及社區組織等方法,提出符合社區觀點的行動方案。

- 對場域的影響:
  社區人士包括個人、社區組織領導者及工作者將參與第三部分的提案過程,擔任社區介紹人、社區觀點提供者、諮詢者、提案評估者等角色,在陳述社區及分享經驗的過程中增權,也從學生提案中獲取解決社區需求的更多可能。

- 對城鄉與社工二個系所來說:
(1)本課是二個領域首次跨界合作,並採取二位教師共時授課的方式,透過閱讀討論以提升教師及學生學習廣度,並探索在社區實務上合作創新的可能性;
(2)本課為學生未來相關實習及就業作實質準備,作法上,將參與校級教學計劃提案,預計透過此計劃邀請相關實務工作者擔任業師,在第一部分課程中分享實例以橋接學生所閱讀的理論和文獻,並在第三部分課程中參與學生討論以形成提案,提升學習的真實性。 
課程要求
1.本課程期待學生完成指定閱讀後充分參與課程討論。
2.期中至期末報告將以小組工作進行,跨領域的團隊合作是達成本課目標的必要元素。
3.部分課程將在實際社區場域(台北市萬華地區)進行,學生須自理交通安排。
4.學生於本課之作業及社區提案經教師及業師篩選、獲得學生授權同意後,將配合本課所參與的教學計劃呈現於成果發表會及相關網路平台。
5.請搭配修習「田野工作坊」(建城所一學分,課號 544 U1970,3/11-12上課)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 
指定閱讀
指定閱讀依各週次主題規劃:

週次1/ 課程介紹:照護?住居?社區?

周綺薇,推土機前種花(2011),「區與我」,頁1-31。香港: mccm.
王兆慶:五千億的長照2.0,是否會是一場空?(2017/1/12) 端傳媒,https://theinitium.com/article/20170112-opinion-wangmancer-2/
Judy Wicks著、祁毓里譯(2016)。一張六十億人都坐得下的餐桌,第五章在費城山森街3420號重新開始(PP.111-148)、第七章住在店舖的樓上(PP.175-196),台北:城邦。
可能設計(2017)。活化商店街的照顧咖啡館。http://eyesonplace.net/2017/01/04/4355/
郭宜棻(2016).我們不拜託,我們只跟你談生活:專訪翻轉嘉義工作隊, 新作坊, http://www.hisp.ntu.edu.tw/news/epapers/38/articles/130
Green, M., & Lawson, V. (2011). Recentring care: interrogating the commodification of care. Social & Cultural Geography, 12(6), pp. 639-654.

週次 2/ 全球化照護鏈結與照護危機(global care chain and care crisis)

Isaksen, L., Devi, S., & Hochschild, A. (2008). Global Care Crisis. American
Behavioral Scientist, 52, 3, 405-425.
Andrew Loh (2011).Singaporeans dying away from home. SingaporeScene, Jul 17, 2011.
https://sg.news.yahoo.com/blogs/singaporescene/singaporeans-dying-awayhome- 134247626.html
Online Citizen (2009). Nursing homes in Johor Bahru – revisited.
http://www.theonlinecitizen.com/2009/02/nursing-homes-in-johor-bahru-revisi ted/

週次 3/8 社區裡的長期照顧:台灣政策現況與社區實踐案例

*3/8早上9:00在萬華區東園國小門口集合,9:10社區導覽出發,12:00在萬華健康中心解散。

呂寶靜(2004)。第二章 老人和社會照顧。老人照顧:老人、家庭、正式服務,台北:五南。
江大樹、王子華、潘中道、梁鎧麟(2013)。老有所用的理念與實踐--菩提長青村個案研究,國家與社會,14,55-118。
王仕圖 (2013)。〈非營利組織在社區照顧服務的協調合作:以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為例〉,《臺大社會工作學刊》,27,185-228。
*衛生福利部長照政策專區http://www.mohw.gov.tw/CHT/LTC/DM1_P.aspx?
f_list_no=976&fod_list_no=0&doc_no=55616
Geboy, L., Moore, K. D. & Smith, E. K. (2012). Environmental Gerontology for the future: Community-based living for the third age. Journal of Housing for the Elderly, 26(3), 44-61.

週次 4/ 場域訪察、方法和倫理

*3月15日上午課程時間於萬華進行場域參訪,集合時間地點另行公告。
*3月11&12日與其他課程共同進行「田野工作坊」(課號BP5036),地點另行公告
莊雅仲(2006) 〈政治的人類學,人類學的政治:田野工作的道德想像〉,收於郭佩宜、王宏仁編,《田野的技藝:自我、研究與知識建構》。台北:巨流圖書。
鄭玉菁(2007)。田野客,遊社會:談如何發展概念與我的電視購物田野之旅。載於謝國雄(主編),以身為度、如是我做:田野工作的教與學(頁269-286)。臺北:群學。
吳偉立(2007)。象牙塔的業務機密:參與實做與四位一體。載於謝國雄(主編),以身為度、如是我做-田野工作的教與學(頁159-188)。台北市:群學。
張雯勤,2006〈遇見田野,遇見官僚體制〉,於郭佩宜、王宏仁編,《田野的技藝:. 自我、研究與知識建構》,頁29-55。台北:巨流。
In the field: participating, observing, and jotting notes (Ch2 in Emerson, R., Fretz, R., and Shaw, L. 1995. Writing Ethnographic Fieldnotes.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
王仕圖、吳慧敏(2005)〈深度訪談與案例演練〉,收錄於齊力、林本炫編,《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》。嘉義: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。

週次 5/「依存地景」:貧窮、性別、空間

T. Pastalan, Leon A. Aging in place: The role of housing and social supports.Routledge, 2013.
NHK特別採訪小組,無緣社會:「無緣死」三萬二千人的衝擊 (鄭舜瓏譯) 台北:新雨,2014。
Huang, S. Can Traveling Mothers Ever Arrive? Articulating Internal and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Within A Transnational Perspective of Care, Population, Space and Place. http://onlinelibrary.wiley.com/doi/10.1002/psp.1953/abstract
Erick Klinenberg著,洪世民譯(2013). 獨居時代--一個人住,因為我可以,(緒論、)第六章世界在變老(、第七章),台北:漫遊者。
李玟萱著(2016)。無家者,照顧(PP.58-67)、我們都是幸運的人(PP.190-206),台北:遊擊文化。
*繳交個人作業:第一次田野筆記

週次 6/ 場域之田野觀察:個人分享與小組討論
*前次授課之學生成果分享

週次 7/ 春假
*繳交個人作業:電影心得

週次 8/ 小組期中口頭報告
*同儕互評

週次 9/ 社會住宅推動課題、實驗性居住之另類實踐
(演講:都市更新相關主題)
Id22, 2012, Cohousing Cultures: Handbook of self-organized, community-oriented and sustainable housing. Berlin: Jovis.
Web resource: http://cohousing-cultures.net/
Kane, R. A., Kane, R. L., & Ladd, R. C. (1998). Combining housing and services. The Heart of Long-Term Care (pp. 159-188). New York: Oxford University Press.
Geboy, L., Moore, K. D. & Smith, E. K. (2012). Environmental Gerontology for the future: Community-based living for the third age. Journal of Housing for the Elderly, 26(3), 44-61.

週次10/ 照顧的在地意涵與空間構成:金門、北投及其他
(參訪分享:林嘉慧建築師)

週次 11/ 以資產為基礎的「社區方案」
Kretzmann, J. P., & McKnight, J. L. (1996). Assets-based community development. National Civic Review, 85(4), 23.
趙善如等(2013)。在稀少中看見豐富──澎湖縣望安鄉社區資產之探究,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,3(2),25-68。
甘炳光(2011)。新建城區社區發展的實踐與創新,社區發展季刊,135 期,399-409。
盧思岳(2006)。社區計畫的形成與準備,社區營造教材:入門篇,頁42-51,內政部。
王本壯(2006)。社區計畫書寫作,社區營造教材:入門篇,頁52-68,內政部。
Wildervuur, S. et al.著、顏志翔譯(2016)。創造連結:用設計創造有同理心的社會,第一章不斷變動的社會,頁9-46,台北:遠流。

週次 12/ 重新締結依存關係的「社區設計」
山崎亮(2015)。社區設計,台北:臉譜出版。
黃光廷、黃舒楣譯(2009),Jim Diers 著。社區力量:西雅圖的社區營造實踐,台 北:洪葉文化。
賴郁薇(2017.3.7.)山崎亮:強烈感受到台東有「把人生變成U型微笑曲線」的力量https://www.newsmarket.com.tw/blog/92672/  
參考書目
影片資源 (總圖4樓影音中心指定參考、台大影音on line系統)
1.爸媽不在家
2.桃姐(此片只能到總圖看)
3.來得及說再見
4.意外心房客The Lady in the Van

推薦好書(純推薦):
推土機前種花
一張六十億人都坐得下的餐桌Good Morning, Beautiful Business
無家者:從未想過我有這麼一天
創造連結:用設計創造有同理心的社會Connect: Design for an Emphatic Society
社區設計


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
No.
項目
百分比
說明
1. 
出席、上課參與討論 
10% 
小組同儕互評 
2. 
個人電影心得 
10% 
照顧相關主題指定影片四選一 
3. 
個人田野筆記 
20% 
第5&13週各繳交一次 
4. 
期中團體報告:社區調查結果+操作構想(口頭報告) 
20% 
以小組進行,結合場域學習,分組了解各場域的照護資源現況與未來規劃,綜合運用第一手與二手資料收集,進行評估與建議,期待這部分的成果能回饋場域社區,也能作為相關進階課程的前置基礎。 
5. 
期末團體報告:回應社區的照護需求之提案(口頭及書面報告) 
40% 
以小組進行,結合場域學習,分組了解各場域的照護資源現況與未來規劃,綜合運用第一手與二手資料收集,進行評估與建議,期待這部分的成果能回饋場域社區,也能作為相關進階課程的前置基礎。 
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1週
2/22  課程介紹:照護?住居?社區?  
第2週
3/01  全球化照護鏈結與照護危機(global care chain and care crisis) 
第3週
3/08  長者社區照護:台灣政策現況與社區實踐

*3月8日早上九點在東園社區規劃師工作室集合,南萬華場域參訪+社區照顧主題討論 
第4週
3/15  場域訪察、方法和倫理
*3月15日上午課程時間於萬華進行場域參訪,集合時間地點另行公告。
*3月11&12日與其他課程共同進行「田野工作坊」(課號BP5036),所有文本及參考資料均已開放權限,請自行閱讀。 
第5週
3/22  「依存地景」:貧窮、性別、空間

*繳交個人作業:第一次田野筆記 
第6週
3/29  場域之田野觀察:個人分享與小組討論 
第7週
4/05  春假
*繳交個人作業:電影心得 
第8週
4/12  小組期中口頭報告
*同儕互評 
第9週
4/19  社會住宅推動課題、實驗性居住之另類實踐
(演講:劉鴻濃 北市公辦都市更新推動中心) 
第10週
4/26  照顧的在地意涵與空間構成:金門、北投及其他
(演講:林佳慧建築師) 
第11週
5/03  以資產為基礎的「社區方案」 
第12週
5/10  重新締結依存關係的「社區設計」  
第13週
5/17  團體作業操作、與教師討論修正團體作業(南機場2組)
*繳交個人作業:第二次田野筆記
*14:30-15:30參訪北投日照中心(自由報名)
 
第14週
5/24  團體作業操作、與教師討論修正團體作業(東園3組) 
第15週
5/31  團體作業操作、與教師討論修正團體作業
(不在教室上課,有需要約討論請另約) 
第16週
6/07  場域交流:社區提案之成果發表與交流
*團體期末口頭報告
 
第17週
6/14  課程總結
*期末同儕互評
 
第18週
6/21  *繳交團體期末書面報告